想像力和超越常人的气魄,对于开创和领导崭新事业的政治家来说,是不可缺少的气质。而如若这位政治家学贯中西,博古通今,睿智过人的话,那么他即便是在领导一场亘古未有、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运动,他所展示给人们的风采,也绝不会是凝重和疲惫,而是胜任愉快的潇洒。当林克从他记忆的长河中,拣出几段与毛泽东相处的往事,我们顿时感到,他所叙说的人物,正与我们想像中那渊博睿智、胜任愉快的政治家形象重叠。
在林克的寓所,我们有幸看到大量毛泽东手迹的复制件,其中他即兴赋诗填词,及他在默诵古人诗词时信手写下的文字,占了相当的部分。有些古诗词,就抄在他当时正在阅读的书籍报刊边角空白处。显然这些文字并未经过他深思熟虑,而是忽然有感,随即下笔的产物。在一部书的边角处,毛泽东用雄浑苍劲的字写道:
“古徐州形胜,销磨尽,几英雄。想铁甲重瞳,乌骓汗血,玉帐连空。楚歌八千子弟兵散,料梦魂,应不到江东。空有黄河如带,乱山回合云龙。汉家陵阙起秋风,禾黍满关中。更戏马台荒,画眉人远张敞,燕子楼空。人生百年寄耳,应且开怀,一饮尽千钟。回首荒城斜日,倚栏目送飞鸿。”
这是元朝人萨都剌的《木兰花慢·徐州怀古》。我问林克是否还记得毛泽东书写时的情景。林克说:当时主席兴致盎然,说了许多意味深长的话,故记忆犹新。
“那是1957年春季,毛主席4天之间到了天津、济南、徐州、南京、上海。除了徐州外,主席每到一地,都要会见各地的主要领导干部,并在干部大会上做报告,讲人民内部矛盾问题,匆忙而紧张。但到达‘其山嵯峨,其士颖多’的古城徐州,主席突然问及徐州辖区内的刘邦故乡沛县,并提议去那里看看。
“3月19日上午,我们从徐州登机赴南京,可古城风物人情,似乎仍在主席的意念中盘桓。他问我读没读过萨都剌的徐州怀古,我回答没读过,他随即在我正看的一本书扉页和正文边角上写下整篇词。并告诉我萨都刺是蒙古人,出生在现在的山西雁门一带。‘他的词写得不错,有英雄豪迈、博大苍凉之气。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,原题是彭城怀古。彭城就是古徐州,就是那个800岁的彭祖的家乡。
“接着主席便向我解说起词文,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,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提及项羽其貌不凡,铁马重瞳。他的坐骑叫乌骓,起初兵多势大,可惜有勇无谋,不讲政策,丧失人心,最后‘玉帐连空’,兵败垓下,自刎乌江。
“此时主席思如泉涌,又在我书上写道‘项羽重瞳,犹有乌江之败;湘东一目,宁为赤县所归。’他放下笔说:‘湘东一目,指的是梁武帝年间的湘东王萧绎,幼年时瞎了一只眼。他后来好学成才,平定侯景,即位江陵。’
“随后,主席话锋一转,讲起词的下半阕。‘戏马台’原是项羽阅兵的地方,刘裕北伐时也曾在此大会将校宾客,横槊赋诗,气势如澜。‘画眉人’用的是西汉张敞的故事,此人直言敢谏。‘燕子楼’为唐朝驻徐州节度使张焙所建。张焙袭父职驻节徐州,结识彭城名姬关盼盼,收娶为妾。她歌舞双绝,尤工诗文。张死后归葬洛阳,盼盼恋张旧情,独守空楼十余年。小楼多燕子,故名燕子楼。诗人白居易过徐州,因此故事写了一首七绝:‘满窗明月满帘霜,被冷灯残拂卧床。燕子楼中霜月夜,秋来只为一人长。’
“讲解完毕,主席对我说: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,吊古伤今,感慨人生,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,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。初一略看,好似低沉颓唐,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。”林克又从手迹中拣出一份,是毛泽东书写的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》。宋人辛弃疾的这首词,是豪放激越的隽永之作:
“何处望神州?满眼风光北固楼。千古兴亡多少事,悠悠。不尽长江滚滚流。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。天下英雄谁敌手,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
“这首词是在3月20日的下午,我随毛主席由南京飞往上海,途经镇江上空时,主席触景生情写下的。写完后,主席又讲了很多。开始还是围绕词的内容,说辛词里‘不尽长江滚滚流’,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。‘生子当如孙仲谋’,是借引曹操的言语。主席讲到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,曹操说:夫英雄者,胸怀大志,腹有良谋,有包藏宇宙之机,吞吐天地之志者也。刘备问:谁能当之?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: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。接着,主席的话就从文学作品中跳出,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,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,能团结人,终成大事。”
毛泽东给林克写诗讲词的那段日子,正是波兰、匈牙利事件发生,波及中国,部分地区出现工人罢工、学生罢课、农民退社,中央又决定开展整风的多事之秋。几日之间,毛泽东往返于华东数城,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,公务繁忙。
然而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下,毛泽东却骛精八极,跨越时空,数典品词,谈笑自若,由景而发,从浩如烟海的史籍典故词章中,随心所欲地抽出精彩的一段,即兴发挥。他一再借历史强调不讲政策,丧失人心,必然致败;而只有会用人,能团结人,才能成一番事业,无不与时局和应对时局的策略相关。也就是在那吟词谈典的历史瞬间,毛泽东形成了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的,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应是基本的、长期的方针等观点。
扣住时代脉搏,驾驭政治风云,却不误赏景、论词、温史,并从中获取借鉴,得到启迪,更激起超越的情怀,人间潇洒,其谁能比毛泽东?
|
|